《周先庚文集》
清华读书时的周先庚先生
1991年4月清华80周年校庆
摄于二校门 |
周先生曾说过:“科普工作者是把高深的理论转换成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通俗知识,进而起到教育人民、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在另一个指导研究选题的场合,周先生对他的学生语重心长地讲道:“要考虑选题是否有益于世,尽可能地考虑到社会要求,选题不仅要有理论意义,更要有实际应用价值。”早在1931年周先生发表文章《心理学的回顾》,就强调心理学要面向大众、面向人类实际生活,他当时倡导“常识心理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心理学科普读物”。1932年先生与人合作编写《初级心理实验》手册,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自编心理学实验手册,影响深远。 周先庚1903年8月10日出生于安徽省全椒县金城港村。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堂,入学后就读于理工科,共读8年。1924年,他到南京国立东南大学文法科学习图书馆学1年,他选学图书馆学,也是为了阅览更多的书籍。在这一年里,他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25年考入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院,攻读心理学系本科,后于1930年获博士学位。 周先生对中国心理学的繁荣与发展必要遵循之路的一贯主张一是大力开展对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深入研究;二是大力开展应用心理的研究与实践。先生很早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指明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他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周先生强调不要“为了实验而实验,为了搜集资料而实验,为了计算资料而实验”,、而应是“为了求真理而实验”。同年,他在《心理学与心理建设》一文中呼吁对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要重视和加强,指出心理学服务于社会实践,并且强调心理学应成为人民大众能理解、能接受的科学,他认为为大众所接受是推动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今天回顾这样的谆谆教导仍令人猛省,发人深思。 周先生一向重视心理学科普工作,他曾教导学生:不要小看科普工作,如果专业工作者只重视研究,忽视向人民大众普及和传授,“知识就是力量”就变成了一句空话。他还曾说过:“科普工作者是把高深的理论转换成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通俗知识,进而起到教育人民、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作用。 《周先庚文集》即将在海外正式出版,对于心理学界来说意义重大。其作用不仅在于对周先生个人毕生在心理学科研、教学方面全面的总结与回顾,更是对整个现代心理学发展的一次审视与见证。周先生一生勤奋工作,成就卓著,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创建与发展贡献巨大,功不可没。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周先生是中国实验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先生1925年(时年22岁)就学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学院心理学系,学习实验心理学,受到严格的实验心理技术训练,相继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30年获得博士学位。1929年在第九届国际心理学年会上崭露头角,宣读他发明创造了四门速示器的论文,后来又在美国权威的《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发表,对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1年周先生回国后,任清华大学理学院心理系教授,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同时开设实验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门课程,以实验心理为主攻方向,用实验的方法和技术研究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同时也研究心理学各个领域的问题,如汉字心理、工业心理、教育心理、军事心理、社会心理、心理卫生和青年心理等。1935年周先生发表《心理学与心理建设》一文,呼吁对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要重视和加强。指出心理学服务于社会实践,为大众所接受是推动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且强调心理学应成为人民大众能理解、能接受的科学。今天回顾这样的谆谆教导实在发人猛省,令人深思。 |
《周先庚文集》展示了周先生毕生为心理学勤奋工作、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对晚辈后生的关怀与期望。周先生对心理科学的无比热爱与重大成就,给读者以极大鼓舞。周先庚先生在现代中国心理学史上占据一席重要地位,是中国现代心理学史上一位巨人、先驱者、当之无愧的大师。《周先庚文集》让我们温故而知新,它清楚地告诉我们中国心理学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辉煌过。经历了较长一段坎坷多难的时期已然重返正途。社会需要,心理学科已经成为重点学科,并且还规定要重点发展。面临心理学科学事业的跃进新时期,如何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做好继承和再发展,需要我们每个人认真思考。
1947年8月21日,周先庚(左)在清华大学心理系普通心理实验室做实验
|
1950年代,在北京大学哲学楼做心理学实验
|
1980年春,周先庚会见澳大利亚心理学代表团 Mrs.Angela Custro
|
1989年4月清华78周年校庆,周先庚与心理系校友摄于清华甲所前
|